当前浏览: 冰冻圈


格陵兰冰盖高程变化数据 V1.0(2004-2008)

冰盖高程变化数据首先利用2004年和2008年的GLAS12的数据获取两年间的重复轨道,在理想情况下每个轨道都是严格重复测量的,但由于轨道偏差,无法保证轨道按照设计严格重复,偏差在几米到几百米不定,取500m*500m的格网,认为落在同一格网内的点为重复轨道的重复点,相减获取2004-2008年的高程变化,获得年度的高程变化。在格陵兰中部地形平缓区域,高程变化较为准确,但在边缘地带,高程变化明显存在较大误差,可能是因为在边缘区域的坡度较大,500m*500m的范围内的点的高程会有较大的变化,因此在边缘区的高程变化有待改正。为对比不同的方法,采用2004年和2008年的GLAS12的春季数据获取这两年间的交叉点,2004年的降轨与2008年的升轨可以获得一组交叉点对应的高程变化;2004年的升轨与2008年的降轨也可以获得一组交叉点对应的高程变化。两组交叉点作为2004年到2008年的高程变化数据,采用克里金插值获得高程变化图。采用交叉点的方法获取的高程变化得到在边缘区域的结果有明显的改善,但在格陵兰东中部部分区域内的高程变化趋势有明显的误差,这些误差可能是季节性变化引起的。因此,采用2004年到2008年的GLAS12的春季数据获取每两年间的交叉点,每两年可以获得两组交叉点数据,总共获得十组交叉点。将这十组交叉点作为2004年到2008年的高程变化数据,与前两次比较发现,高程变化精度有所提高。

2019-10-28

青藏高原典型冰川表面地形数据集(V1.0)(2013)

青藏高原典型冰川DEM采用双站InSAR方法制作,数据采集时间为2013年11月21日,覆盖范围为普若岗日和祁连山西部地区,空间分辨率10米,高程精度0.8m的DEM结果,精度可满足国家1∶10000地形制图的要求。冰川DEM采用TanDEM-X双站InSAR数据,采用改进的SAR干涉处理方法,顾及了双站InSAR在成像几何和相位解缠等方面的特点,高分辨率、高精度地生成了上述两个典型冰川的表面DEM。该数据集采用Geotiff格式,每个典型冰川DEM存储为一个文件夹。 数据的详细情况见青藏高原典型冰川DEM数据集-数据说明。

2018-02-18

喀喇昆仑中部区域冰流场数据集(V1.0)(1999-2003)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山地冰川消融强烈,以退缩为主,但现有野外观测发现,喀喇昆仑地区大部分冰川保持稳定或前进状态,为“喀喇昆仑异常”。冰川表面流速是研究冰川动力学和物质平衡的重要参数,研究喀喇昆仑中部区域冰川流速时空变化特征对于认识该区域冰川动力学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选取1999-2003年获取的四对Landsat 7 ETM+影像(影像获取时间分别为:1999.7.16, 2000.6.16, 2001.7.21, 2002.8.9, 2002.4.19, 2003.3.21),采用全色波段,分辨率为15 m,对每对影像进行精确配准,然后对配准后的两景影像进行互相关计算,获取1999-2003年喀喇昆仑中部区域冰川表面流速。由于研究区域内缺乏流速实地观测数据,因此利用稳定区域的偏移量值评估冰流结果的精度,冰川表面流速误差约为±7 m/year。 冰流场数据覆盖时间从1999年到2003年,时间分辨率为逐年,覆盖范围为喀喇昆仑中部区域,空间分辨率为30 m,每年的冰流场数据存放一个Geotiff文件。 数据的详细情况见喀喇昆仑中部区域冰流场-数据说明。

2018-02-15

南极冰盖表面高程数据(2003-2009)

南极冰盖高程数据采用雷达高度计数据(Envisat RA-2)和激光雷达数据(ICESat/GLAS)制成。为提高ICESat/GLAS数据的精度,采用了五种不同的质量控制指标对GLAS数据进行处理,滤除了8.36%的不合格数据。这五种质量控制指标分别针对卫星定位误差、大气前向散射、饱和度及云的影响。同时,对Envisat RA-2数据进行干湿对流层纠正、电离层纠正、固体潮汐纠正和极潮纠正。针对两种不同的测高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Envisat RA-2和GLAS数据光斑脚印几何相交的高程相对纠正方法,即通过分析GLAS脚印点与Envisat RA-2数据中心点重叠的点对,建立这些相交点对的高度差(GLAS-RA-2)与表征地形起伏的粗糙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对具有稳定相关关系的点对进行Envisat RA-2数据的相对纠正。通过分析南极冰盖不同区域的测高点密度,确定最终DEM的分辨率为1000 m。考虑到南极普里兹湾和内陆地区的差异性,将南极冰盖分为16个区,利用半方差分析确定最佳插值模型和参数,采用克吕金插值方法生成了1000 m分辨率的南极冰盖高程数据。利用两种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和我国多次南极科考实测的GPS数据对新的南极DEM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新的DEM与实测数据的差值范围为3.21—27.84 m,其误差分布与坡度密切关系。

2018-02-14

黑河流域大冬树垭口观测站风吹雪数据(2014)

该数据包括大冬树垭口观测站(东经100度14分28秒,北纬38度00分58秒)2013年12月17日至2014年7月9日期间风吹雪事件过程中收集的吹雪通量沿高度的分布。

2016-01-11

黑河上游冰川冰碛物分布数据(2013-2014)

从2013年至2014年,对黑河上游高海拔地区晚第四纪冰川地貌进行了考察采样。通过野外考察结合遥感影像得到了摆浪河上游山脊附近各级冰碛陇的分布图。

2016-01-08

葫芦沟流域冻土冻结深度数据集(2011)

1.数据概述: 此数据集是祁连站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人工观测冻土冻结深度数据集,每日08时观测。 2.数据内容: 数据内容为冻土器冻结深度数据集。冻土观测是利用灌注在橡皮内管中水的冻结深度 (长度 )作为记录的,根据埋入土中的冻土器内水结冰的部位和长度,来测定冻结层次及其上限和下限深度。以厘米(cm)为单位,取整数,小数四舍五入。每天0 8时观测 1次。 3.时空范围: 地理坐标:经度:99°53′E;纬度:38°16′N;海拔:2981.0m

2015-02-24

八宝河流域逐日无云MODIS积雪反照率数据集(2008-2014)

八宝河流域逐日无云MODIS积雪面积比例数据集(2008.1.1-2014.6.1)是在MODIS逐日积雪产品—MOD10A1的基础上,采用一种基于三次样条函数插值的去云算法进行去云处理后得到(唐志广,2013)。 该数据集采用UTM(横轴等角割圆柱)投影方式,空间分辨率500m,提供逐日的八宝河流域积雪反照率(Snow Albedo Daily-SAD)结果。数据集为逐日文件,从2008年1月1日到2014年6月1日。每个文件为当日的积雪反照率结果,数值为0-100(%),为ENVI标准文件,命名规则为:MOD10A1.AYYYYddd_h25v05_Snow_SAD_Grid_2D_reproj_babaohe_nocloud.img,其中YYYY代表年, ddd代表儒略日(001-365/366)。文件可直接用ENVI或者ARCMAP等软件打开察看。 进行去云处理的原始MODIS积雪数据产品来源于由美国国家雪冰数据中心(NSIDC)处理的MOD10A1产品,这一数据集为hdf格式,采用sinusoidal投影。 八宝河流域逐日无云MODIS反照率数据集(2008.1.1-2014.1.1)属性由该数据集的时空分辨率、投影信息、数据格式组成。 时空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为逐日,空间分辨率为500m,经度范围为100.2°~101.2°E,纬度为37.6°~38.3°N。 投影信息:UTM(横轴等角割圆柱)投影。 数据格式:ENVI标准格式。文件命名规则:"MOD10A1.A"+"YYYYddd"+"_h25v05_Snow_SAD_Grid_2D_reproj_babaohe_nocloud"+".img",其中YYYY代表年,ddd代表儒略日(001-365/366),其中该数据集的ENVI文件是由头文件和主体内容构成。头文件包括行数、列数、波段数、文件类型、数据类型、数据记录格式、和投影信息等;以2000055_FSC_0.5km.img 文件为例,其头文件信息如下: ENVI description = { ENVI File, Created [Wed Nov 26 11:50:00 2014]} samples = 187 lines = 132 bands = 1 header offset = 0 file type = ENVI Standard data type = 4 :代表byte型 interleave = bsq :数据记录格式为BSQ sensor type = Unknown byte order = 0 map info = {UTM, 1.000, 1.000, 596240.026, 4244174.613, 5.0000000000e+002, 5.0000000000e+002, 47, North, WGS-84, units=Meters} coordinate system string = {PROJCS["UTM_Zone_47N",GEOGCS["GCS_WGS_1984",DATUM["D_WGS_1984",SPHEROID["WGS_1984",6378137.0,298.257223563]],PRIMEM["Greenwich",0.0],UNIT ["Degree",0.0174532925199433]],PROJECTION["Transverse_Mercator"],PARAMETER["False_Easting",500000.0],PARAMETER["False_Northing",0.0],PARAMETER ["Central_Meridian",99.0],PARAMETER["Scale_Factor",0.9996],PARAMETER["Latitude_Of_Origin",0.0],UNIT["Meter",1.0]]} wavelength units = Unknown

2015-02-02

黑河上游葫芦沟灌丛试验区气象、反照率、蒸散发数据集(2012-2014)

数据集是黑河上游葫芦沟灌丛试验区气象及观测数据,包括:气象、反照率、灌丛林下蒸散发数据。 1、气象数据:祁连站经度:99°52′E;纬度:38°15′N;海拔:3232.3m,2012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尺度气象数据。观测项目有:温度、湿度、水汽压、净辐射、四分量辐射等。数据为日尺度数据,计算时间段为0:00-24:00. 2、反照率:为2012年1月1日-2014年7月3日日尺度地表反照率数据,包括积雪和非积雪期。测量仪器为葫芦沟流域十米梯度塔上的辐射仪器。其中2012年8月4日-10月2日由于仪器电路问题,数据缺失,其余数据质量较好 3、蒸散发:为葫芦沟流域4种典型灌丛群落林下地表蒸散数据。观测时段为2014年7月18日-8月5日,为日尺度数据。数据内容包括降水数据、及lysimeter观测到的蒸发、下渗数据。该数据集可用来分析高寒灌丛及森林的蒸散数据。 试验选择小型蒸渗仪尺寸为内径25 cm、深度30 cm的小型蒸渗仪进行冠层下草地蒸散量。灌丛林下蒸散每个灌丛样地内布设两个Lysimeter,移栽试验每种灌丛各一个Lysimeter。在布设时将内桶中放置与桶等高的未被扰动的原状土柱,将外桶埋入到土壤中,在埋设时保证外桶高出地面0.5-1.0 cm,内桶外沿设计宽约2.0 cm的挡雨板,以防止地表径流进入Lysimeter蒸渗仪。在附近气象站点内同时布设有Lysimeter测量草地蒸散量,在青海云杉林样地也布设内径25 cm、深度30 cm的小型蒸渗仪测量其林下蒸发量。所有Lysimeter每天20:00时准时进行称重(电子天平感量1.0 g,约相当于0.013 mm蒸发量),观测时做好防风处理,保证测量的精度。 数据加工方法:蒸渗仪方法主要通过质量守恒来计算蒸散发量,依据Lysimeter蒸渗仪设计原理,蒸散量主要是通过连续两天内质量差别确定,由于每天都对其称重,通过水量平衡进行计算。

2015-01-08

葫芦沟流域冻土冻结深度数据集(2013)

1.数据概述: 此数据集是祁连站201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人工观测冻土冻结深度数据集,每日08时观测。 2.数据内容: 数据内容为冻土器冻结深度数据集。冻土观测是利用灌注在橡皮内管中水的冻结深度 (长度 )作为记录的,根据埋入土中的冻土器内水结冰的部位和长度,来测定冻结层次及其上限和下限深度。以厘米(cm)为单位,取整数,小数四舍五入。每天0 8时观测 1次。 3.时空范围: 地理坐标:经度:99°53′E;纬度:38°16′N;海拔:2981.0m

201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