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数据集包含了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青海湖流域水文气象观测网青海湖鱼雷发射基地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但是由于2021年青海省于研究站点鱼雷发射基地进行翻修,打造鱼雷发射基地的红色旅游区。该站点所有仪器于2021年5月30日全部拆除,准备于2022年7月重新安装。因此该站点2021年实际获得数据为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29日数据。2021年5月30日到12月31日数据缺失。站点位于青海省青海湖二郎剑景区鱼雷发射基地,下垫面是青海湖水面。观测点经纬度为:东经 100° 29' 59.726'' E,北纬 36° 35' 27.337'' N,海拔3209m。风速/风向架设在距湖面14m处,共1层,朝向正北;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距湖面12m、12.5m处,共2层,朝向正北;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距湖面10m处;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距湖面10m处,朝向正南;一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距湖面10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湖水温度探头设在水下0.2, 0.5, 1.0, 2.0, and 3.0 m处;光合有效辐射仪安装在距湖面10m处,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14m)(单位:米/秒)、风向(WD_14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12m、Ta_12.5m和RH_12m、RH_12.5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湖表辐射温度(IRT_1)(单位:摄氏度)、光合有效辐射(PAR)(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 、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湖水温度(Tw_20cm、Tw_50cm、Tw_100cm、Tw_200cm、Tw_300cm)(单位:摄氏度)。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由于冬季湖水结冰故将水温探头收回,故2021.1.1-2021.5.31期间无水温数据记录;(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8-1-1 10:30。
李小雁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9日青海湖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高寒草甸草原混合草原超级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天峻县苏里路旁侧,下垫面是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的混合。观测点经纬度为:东经 98°35′41.62″E,北纬 37°42′11.47″N,海拔3718m。风速/风向、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3m、5m、10m、15m、20m、30m、40m处,共7层,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3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西偏北侧10m平台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热流板(自校正式)(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朝向正南距离塔体2m处;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下5cm、10cm、20cm、40cm、80cm、120cm、200cm、300cm和4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东方;土壤水分传感器分别埋设在地下5cm、10cm、20cm、40cm、80cm、120cm、200cm、300cm和4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东方;光合有效辐射仪安装在6m处,探头垂直向上和向下方向各一个,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3m、WS_5m、WS_10m、WS_15m、WS_20m、WS_30m、WS_40m)(单位:米/秒)、风向(WD_3m、WD_5m、WD_10m、WD_15m、WD_20m、WD_30m、WD_40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3m、Ta_5m、Ta_10m、Ta_15m、Ta_20m、Ta_30m、Ta_40m和RH_3m、RH_5m、RH_10m、RH_15m、RH_20m、RH_30m、RH_40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气压(Press)(单位:百帕)、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向上与向下光合有效辐射(PAR_U_up、PAR_U_down)(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 、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5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80cm、Ms_120cm、Ms_200cm、Ms_300cm、Ms_400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5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80cm、Ts_120cm、Ts_200cm、Ts_300cm、Ts_400cm)(单位:摄氏度)。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8/8/31 10:30。
李小雁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13日青海湖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亚高山灌丛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刚察县沙柳河镇大寺附近,下垫面是亚高山灌丛。观测点经纬度为:东经100°6'3.62"E,北纬37°31'15.67" N,海拔3495m。风速/风向、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3m、5m、10m处,共3层,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3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西偏北侧2m平台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热流板(自校正式)(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朝向正南距离塔体2m处;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下5cm、10cm、20cm、40cm、80cm、120cm、200cm、300cm和5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东方;土壤水分传感器分别埋设在地下5cm、10cm、20cm、40cm、80cm、120cm、200cm、300cm和5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东方;光合有效辐射仪安装在6m处,探头垂直向上和向下方向各一个,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3m、WS_5m、WS_10m)(单位:米/秒)、风向(WD_3m、WD_5m、WD_10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3m、Ta_5m、Ta_10m和RH_3m、RH_5m、RH_10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气压(Press)(单位:百帕)、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向上与向下光合有效辐射(PAR_U_up、PAR_U_down)(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 、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5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80cm、Ms_120cm、Ms_200cm、Ms_300cm、Ms_500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5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80cm、Ts_120cm、Ts_200cm、Ts_300cm、Ts_500cm)(单位:摄氏度)。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8/8/31 10:30。
李小雁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13日的青海湖流域水文气象观测网温性草原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刚察县三角城种羊场,下垫面是温性草原。观测点经纬度为:东经 100°14'8.99"E,北纬 37°14'49.00"N,海拔3210m。风速/风向、风速/风向、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3m、5m、10m处,共3层,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3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西偏北侧;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热流板(自校正式)(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朝向正南距离塔体2m处;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下5cm、10cm、20cm、40cm、80cm、120cm、200cm、300cm和4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东方;土壤水分传感器分别埋设在地下5cm、10cm、20cm、40cm、80cm、120cm、200cm、300cm和4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东方;光合有效辐射仪安装在6m处,探头垂直向上和向下方向各一个,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3m、WS_5m、WS_10m)(单位:米/秒)、风向(WD_3m、WD_5m、WD_10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3m、Ta_5m、Ta_10m和RH_3m、RH_5m、RH_10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气压(Press)(单位:百帕)、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向上与向下光合有效辐射(PAR_U_up、PAR_U_down)(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 、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5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80cm、Ms_120cm、Ms_200cm、Ms_300cm、Ms_400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5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80cm、Ts_120cm、Ts_200cm、Ts_300cm、Ts_400cm)(单位:摄氏度)。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8/8/31 10:30。
李小雁
该数据集提供了位于拉萨市区北郊的夺底沟径流实验站的流量、降水、气温监测数据。其中,径流监测站点2处,提供了2019年6月至12月的径流数据,数据步长为10分钟;降水监测站点5处,提供了2018-2021年的降水数据,数据步长为1日;气温监测站点8处,提供了2018-2021年的气温数据,数据步长为30分钟。径流数据、降水和气温数据均为实测数据。该数据集可以为青藏高原的水文和气象过程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刘金涛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孕灾、致灾、承灾数据集包含了地貌数据、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年均气温与降雨数据、承灾价值等级数据,覆盖656万平方公里的范围。该数据集主要是为了进行灾害、风险评价而准备。由于覆盖范围巨大,地貌数据采用了150m空间分辨率,其他数据采用了1000m空间分辨率。地貌、植被指数、气温降雨数据主要通过加工开源数据生产,承灾价值等级数据为叠加计算生产,综合考虑了人口数据、夜间灯光指数、建筑物、地表覆被类型。
唐晨晓
本数据集整理和收集了川藏铁路沿线及周边地区实测和调查最大24H降雨量点数据。含有流域KID、station、省份、X坐标、Y坐标、rain、date等字段数据。共计43条记录。数据来源:《中国暴雨统计参数图集》(2006版)。加工方法:将中国暴雨统计参数图集(2006版)实测和调查最大24H降雨量点数据在川藏铁路沿线及周边地区范围内的点人工数字化。数据集内还包含了川藏铁路沿线评估区域内所有子流域单元的十年、二十年、百年一遇最大24h降水值(1950s-2010s),根据评估区域内逐年最大24h降水序列进行频率计算得到。加工过程中,规定操作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同时由专人负责质量审查。经多人复查审核,其数据完整性、逻辑一致性、位置精度、属性精度、接边精度、现势性均符合国家测绘局制定的有关技术规定和标准的要求,质量优良可靠。
王中根
波密县天摩沟地面气象数据是由布置在帕隆藏布流域天摩沟中游的气象监测点采集获得的,数据采集时间为2020年。数据主要内容包括天摩沟雨量和气温观测数据,雨量数据通过HOBO雨量计采集得到,HOBO雨量计为翻斗式雨量计,每0.2mm降雨量记录为一次事件,输出记录的事件次数,事件次数乘以0.2mm即为雨量值;气温由数据记录仪中内置的一个10位分辨率温度传感器测量,采集方式为每小时采集存储一次,可以获得气温小时均值。该数据质量可靠、精度较高,可用于反映天摩沟雨量和气温实时变化动态,监测泥石流起动临界条件,预报该地区未来泥石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侯伟鹏
该数据集是“雅鲁藏布江流域高时空分辨率降水数据(1981-2016)”的第二版,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2017-2019年的数据。 该数据集描述了雅鲁藏布江流域的降水时空分布,融合了 CMA、GLDAS、ITP-Forcing、MERRA2、TRMM五套再分析降水产品和卫星降水产品, 并结合流域内9个国家气象站和166个水利部雨量筒的观测降水制作而成,时间范围为1981-2019年,时间分辨率为3 h,空间分辨率为5 km,单位是mm/h。该数据将为雅江流域的研究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撑,可用于研究流域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领域。具体使用信息请看随数据一同上传的说明文档。
汪远伟, 王磊, 李秀萍, 周璟
本数据集为覆盖全球范围考虑积融雪过程的标准化水分距平指数(SZIsnow),该干旱指数数据集由GLDAS-2驱动产生。该指数考虑了与干旱发展相关的诸多水文过程,尤其是积融雪过程。目前许多干旱指数忽略了积融雪过程,导致不能准确地对积雪地区干旱的发生和发展进行评估,该指数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解决了干旱物理机制解析与多时间尺度分析无法兼顾,不同类型干旱难以统一评估的两个难题。经验证该指数能够很好地对全球不同地区的历史干旱时间进行定量描述,其优异表现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更为突出。因此本数据集可以为干旱的监测评估以及干旱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吴普特, 田磊, 张宝庆
1) 数据内容(包含的要素及意义):数据包含气温(℃)、降水(mm)、相对湿度(%)和风速(m/s)和辐射(W/m2)四个指标的日值。 2) 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气温、相对湿度、辐射和风速为日均值,降水为日累计值;数据采集地点为色季拉山东坡林线附近:29°39′25.2″N,94°42′25.62″E,4390m;下垫面为自然草地;采集器型号:Campbell Co CR1000,采集间隔时长:10分钟。数字化自动采集数据。气温和相对湿度仪器探头为HMP155A;风速传感器为05103;降水为TE525MM;辐射为Li200X。 3) 数据质量描述: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原始数据为10分钟一个的平均值,降水为10分钟的累积值;分别通过算术平均或求和得到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和风速。由于传感器限制,冬季降水量可能有一定的误差。 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此数据是已有数据《色季拉山气象数据(2007-2017)》和《中科院藏东南站色季拉山东坡林线基本气象数据(2018)》的更新,数据时间尺度跨度大,方便大气物理、生态、大气环境等方面的科学家或研究生使用。每年会不定期更新此数据。
罗伦
1)数据内容为65国平均降雨侵蚀力R栅格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km。2)数据源为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发布的基于全球站点数据,基于此生成的0.5°×0.5°网格日降雨数据,从而计算了65国降雨侵蚀力R因子。3)采用中国气象局全国2358个气象站1986-2015年日降雨数据计算R值,对建立CPC数据源计算的R值进行复核修订,最终取得的数据质量良好。4)降雨侵蚀力R因子作为CSLE模型的动力因子,其数据可分析65国土壤侵蚀模拟及其空间格局分析,对于研究土壤侵蚀机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章文波
本数据包括第二次青藏高原野外综合科学考察的影像资料。影像资料内容包括科考途中自然保护区采集样方的样地照片,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像,植被情况,野生动植物生境,保护区内的动物,植物和真菌类数据。此外,影像数据还包括科考的样品采集过程和社区调查中科考队员入户调查以及与当地保护部门访谈的影像资料。数据来源于无人机和相机拍摄,可为科学研究提供佐证和参考。
苏旭坤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青海湖流域水文气象观测网青海湖鱼雷发射基地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青海湖二郎剑景区鱼雷发射基地,下垫面是青海湖水面。观测点经纬度为:东经 100° 29' 59.726'' E,北纬 36° 35' 27.337'' N,海拔3209m。风速/风向架设在距湖面14m处,共1层,朝向正北;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距湖面12m、12.5m处,共2层,朝向正北;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距湖面10m处;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距湖面10m处,朝向正南;一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距湖面10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湖水温度探头设在水下0.2, 0.5, 1.0, 2.0, and 3.0 m处;光合有效辐射仪安装在距湖面10m处,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14m)(单位:米/秒)、风向(WD_14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12m、Ta_12.5m和RH_12m、RH_12.5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湖表辐射温度(IRT_1)(单位:摄氏度)、光合有效辐射(PAR)(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 、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湖水温度(Tw_20cm、Tw_50cm、Tw_100cm、Tw_200cm、Tw_300cm)(单位:摄氏度)。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由于冬季湖水结冰故将水温探头收回,故2020.10.19-2020.12.31期间无水温数据记录;(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8-1-1 10:30。
李小雁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青海湖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高寒草甸草原混合草原超级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天峻县苏里路旁侧,下垫面是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的混合。观测点经纬度为:东经 98°35′41.62″E,北纬 37°42′11.47″N,海拔3718m。风速/风向、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3m、5m、10m、15m、20m、30m、40m处,共7层,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3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西偏北侧10m平台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热流板(自校正式)(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朝向正南距离塔体2m处;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下5cm、10cm、20cm、40cm、80cm、120cm、200cm、300cm和4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东方;土壤水分传感器分别埋设在地下5cm、10cm、20cm、40cm、80cm、120cm、200cm、300cm和4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东方;光合有效辐射仪安装在6m处,探头垂直向上和向下方向各一个,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3m、WS_5m、WS_10m、WS_15m、WS_20m、WS_30m、WS_40m)(单位:米/秒)、风向(WD_3m、WD_5m、WD_10m、WD_15m、WD_20m、WD_30m、WD_40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3m、Ta_5m、Ta_10m、Ta_15m、Ta_20m、Ta_30m、Ta_40m和RH_3m、RH_5m、RH_10m、RH_15m、RH_20m、RH_30m、RH_40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气压(Press)(单位:百帕)、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向上与向下光合有效辐射(PAR_U_up、PAR_U_down)(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 、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5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80cm、Ms_120cm、Ms_200cm、Ms_300cm、Ms_400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5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80cm、Ts_120cm、Ts_200cm、Ts_300cm、Ts_400cm)(单位:摄氏度)。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8/8/31 10:30。
李小雁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青海湖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亚高山灌丛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刚察县沙柳河镇大寺附近,下垫面是亚高山灌丛。观测点经纬度为:东经100°6'3.62"E,北纬37°31'15.67" N,海拔3495m。风速/风向、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3m、5m、10m处,共3层,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3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西偏北侧2m平台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热流板(自校正式)(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朝向正南距离塔体2m处;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下5cm、10cm、20cm、40cm、80cm、120cm、200cm、300cm和5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东方;土壤水分传感器分别埋设在地下5cm、10cm、20cm、40cm、80cm、120cm、200cm、300cm和5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东方;光合有效辐射仪安装在6m处,探头垂直向上和向下方向各一个,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3m、WS_5m、WS_10m)(单位:米/秒)、风向(WD_3m、WD_5m、WD_10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3m、Ta_5m、Ta_10m和RH_3m、RH_5m、RH_10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气压(Press)(单位:百帕)、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向上与向下光合有效辐射(PAR_U_up、PAR_U_down)(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 、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5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80cm、Ms_120cm、Ms_200cm、Ms_300cm、Ms_500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5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80cm、Ts_120cm、Ts_200cm、Ts_300cm、Ts_500cm)(单位:摄氏度)。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8/8/31 10:30。
李小雁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青海湖流域水文气象观测网温性草原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刚察县三角城种羊场,下垫面是温性草原。观测点经纬度为:东经 100°14'8.99"E,北纬 37°14'49.00"N,海拔3210m。风速/风向、风速/风向、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3m、5m、10m处,共3层,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3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西偏北侧;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热流板(自校正式)(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朝向正南距离塔体2m处;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下5cm、10cm、20cm、40cm、80cm、120cm、200cm、300cm和4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东方;土壤水分传感器分别埋设在地下5cm、10cm、20cm、40cm、80cm、120cm、200cm、300cm和4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东方;光合有效辐射仪安装在6m处,探头垂直向上和向下方向各一个,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3m、WS_5m、WS_10m)(单位:米/秒)、风向(WD_3m、WD_5m、WD_10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3m、Ta_5m、Ta_10m和RH_3m、RH_5m、RH_10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气压(Press)(单位:百帕)、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向上与向下光合有效辐射(PAR_U_up、PAR_U_down)(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 、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5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80cm、Ms_120cm、Ms_200cm、Ms_300cm、Ms_400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5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80cm、Ts_120cm、Ts_200cm、Ts_300cm、Ts_400cm)(单位:摄氏度)。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8/8/31 10:30。
李小雁
基于中国地面逐日气象要素数据集、全国地理基础数据、自然环境基础数据集,运用像元二分模型、密度分析、RclimDex、非平稳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NSPEI)和双线性内插法等多种指标计算方法计算了横断山区的极端降水、极端气温、干旱强度、干旱频率等多种指标。该数据集包括横断山区的孕灾环境基础数据集、极端降水指标基础数据集、极端气温指标基础数据集、干旱强度和干旱频率基础数据集。该数据集可为区域内极端高温、降水和干旱风险评估提供基本的指标体系。我们得出横断山区内90%以上站点的极端气温暖指数显著上升,极端气温冷指数显著下降。南北气温差异显著,以青藏高原为界,北部气温日较差大,平均在13.83℃,南部气温日较差小,平均为11.38℃,南部平均的冰冻日数在1d左右。随着重现期的增加,持续干燥期(CDD)大于110d的区域逐渐由西部扩大到金沙江下游流域;在不同重现期下,持续降雨期(CWD)和年降水总量(PRCPTOT)的高值区集中在西部和南部的边缘;北部的日最大降水量(RX1day)在不同重现期下变化不显著,在60mm以下;最低气温极小值(TNn)和最高气温极大值(TXx)在空间分布上北低南高,40℃以上的高温普遍发生在南部的干旱河谷。
孙鹏
泛第三极区域数据集呈现海量、零散等特征,现有数据集种类较多,覆盖范围广,涉及水文、生态、大气以及灾害等多个领域,但这些数据集来自不同平台,在尺度、数据格式等方面各不相同,数据的可利用性较差,不利于科研人员展开泛第三极地区的科学研究,同时也无法发挥出这些数据集的巨大潜力。本研究采用来自多个数据平台的最新数据使用数据集成、数据融合等集成方法生产更高质量和更新年份的泛第三极综合数据集。根据不同来源、不同分辨率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根据数据科学内容进行集成。对部分数据,利用数据融合技术,融合不同来源的数据,产生数据质量更高、年份更新的创新性数据产品,更好地服务于陆面过程模型等研究中。泛第三极数据集根据自然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分别采用泛第三极流域边界和泛第三极国家边界获取数据,统一采用罗宾逊(Robinson)投影格式。获得了多源集成的包含基础数据集、冰冻圈数据集、水文大气数据集、生态数据集、灾害数据集和人文地理数据集共六类数据集。 (1)基础数据集包含边界数据集、30米土地覆被数据、植被功能数据、30米SRTM数字高程数据和HWSD土壤质地数据。详情请查看元数据页面附件信息中或数据中的文档“泛第三极基础数据集数据文档.docx”。 (2)冰冻圈数据集包含冻土数据集、冰川分布数据、冰湖分布数据和积雪深度数据。其中,冻土数据集又包含冻土分布数据、冻土水热分带数据、冻土指数数据和冻土表面粗糙度数据。详情请查看元数据页面附件信息中或数据中的文档“泛第三极冰冻圈数据集数据文档.docx”。 (3)水文大气数据集包含河流湖泊数据集、蒸散发数据集和大气数据集。河流湖泊数据集包含河流数据和湖泊数据,蒸散发数据集包含MODIS蒸散发数据、土壤蒸发数据、水体冰雪蒸发数据和冠层截流蒸发数据,大气数据集包含ERA5-Land再分析数据集中的地表热辐射数据、地表太阳辐射数据、降水数据、气压数据、温度数据和风场数据。详情请查看元数据页面附件信息中或数据中的文档“泛第三极水文大气数据集数据文档.docx”。 (4)生态数据集包含总初级生产力数据和植被蒸腾数据。详情请查看元数据页面附件信息中或数据中的文档“泛第三极生态数据集数据文档.docx”。 (5)灾害数据集包含滑坡数据和地震区划数据。详情请查看元数据页面附件信息中或数据中的文档“泛第三极灾害数据集数据文档.docx”。 (6)人文地理数据集则包含交通道路数据、铁路机场数据、人口密度数据、主要国家人均GDP数据、收入水平数据和世界遗产分布数据。详情请查看元数据页面附件信息中或数据中的文档“泛第三极人文地理数据集数据文档.docx”。 泛第三极综合数据集将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便利,避免相关研究在获取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过程中重复劳动,节省研究者宝贵的时间,并且在陆面过程模型、水文模型和生态模型等科学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促进泛第三极地区科学研究的发展,为泛第三极地区的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李虎, 潘小多, 李新, 盖春梅, 冉有华
该数据集包含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岗托镇矮拉山附近(98°29′16″E, 31°36′36″N)冻融滑坡及融冻泥流浅层地温、水分及现场气象要素监测数据,基于Hobo温度、水分及小型气象站通过现场监测获得。观测时间在2019年8月31日-2020年7月14日之间。通过一个完整冻融周期的现场监测,下载现场传感器自动获取的地温、水分及气象要素监测数据,通过一定的质量控制包括剔除传感器未完全适应土壤环境时的数据和传感器出现故障造成的系统误差。地温、水分观测时间间隔4小时,地温的观测深度为10cm, 20cm, 40cm, 60cm,80cm,100cm,150cm及200cm,共8层,水分的观测深度为20cm,50cm,100cm及200cm共4层。气象观测要素主要包括气温、降雨量、风速、风向及太阳辐射等,观测的时间间隔为30分钟(注:太阳辐射传感器最大量程为1276.8 W/m2,实际太阳辐射值大于最大量程时显示为1276.9 W/m2;风速传感器的最小启动风速为0.5m/s,当实际风速小于启动风速时,显示值为0。因此该数据无法体现超太阳常数现象和低于0.5m/s的风速)。质量控制包括剔除传感器未完全适应土壤环境时的数据和传感器出现故障造成的系统误差。经过矫正的最终数据以excel文件存储。获取的现场数据经多人复查审核,数据完整性和准确度达到95%以上。监测数据可为后期开展藏东南地区冻融滑坡和融冻泥流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牛富俊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