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临泽草地站自动气象站数据集

    本数据集主要指临泽草地中日联合观测站的观测数据,此站点设在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临泽草地生态试验站周边。周围的景观以湿地、盐碱地为主。观测场的经纬度是100 °04'E,39 °15'N,海拔高度为1394m。观测时间段为2007年10月1号至2008年10月27号,数据质量较高。 观测项目主要有:梯度风速风向和空气温湿度(2m、4m和10m)、气压、降水、辐射四分量、地表温度、土壤温度(5cm、10cm、20cm和40cm)、多层土壤温度(2cm、5cm和10cm)。 原始观测数据经整理后分级发布:对原始数据进行格式等转换后以.csv逐月存储的为Level1级数据;经初步数据分析,错误纠正,质量控制后存档的为Level2级数据。详细信息请参见下面“其他在线资源”中的“气象水文通量数据使用指南”。

    16989 2015-05-14

  •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黑河流域中游生态水文无线传感器网络BNUNET土壤温湿度观测数据集(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

    本数据集包括黑河中游张掖市周边扁都口地区0.5°×0.5°观测矩阵内26个BNUNET节点的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连续观测数据集。26个节点配置均相同,包含1cm、5cm和10cm深度的3层土壤温度探头和5cm深度的1层土壤水分探头,观测频率为2小时。本数据集可为地表异质性的遥感真实性检验、生态水文等研究提供时空连续的观测数据集。时间为UTC+8。 详细信息请参见“BNUNET数据文档.docx”

    9694 2016-03-24

  • 天山北麓诸河流域水库分布数据集(2000)

    数据为天山北麓诸河流域水库分布数据集,利用地形图和遥感影像综合制备,比例尺250000,投影:经纬度,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属性字段:Name(水库名称),反应了天山北麓诸河流域2000年左右水库分布现状。

    4138 2013-12-13

  • 青藏高原积雪覆盖数据集——多源融合算法(2008-2010)

    本数据集是基于MODIS的积雪面积比例制图集成算法Coupled Regional Approach (CRA)而获得的积雪覆盖数据集。CRA算法主要包括三部分,首先利用N-FINDR(体积迭代方法)和OSP(Orthogonal Subspace Projection)在图像上根据设定自动提取端元(提取了30个端元);在自动提取的基础上,结合IGBG土地覆盖类型图,通过人工筛选方法选择了积雪、植被、云、土壤、岩石和水6种类型端元,并根据2009年影像建立了年度光谱数据库,每个月上中下旬共3个光谱,一年共36个光谱;利用建立的光谱数据库作为先验知识,在先验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全约束线性解混方法(FCLS)进行亚像元分解获取初级积雪面积比例产品。并采用改进地形影响的NDSI比值算法获取积雪面积,然后进行时空数据插值,最后与AMSR-E微波雪深产品进行多源数据融合而得到。 该数据集采用经纬度(Geographic)投影方式,大地基准面为WGS84,空间分辨率0.005°,提供2008-2010年逐日的青藏高原无云覆盖积雪面积图。数据集按年份存放,共由3个文件夹组成,从2008到2010。每个文件夹里包含当年的逐日积雪覆盖分类结果,为tif文件,命名规则为:YYYY***.tif,其中YYYY代表年(2008-2010),***代表日(001~365/366)。可直接用ARCGIS或者ENVI打开。

    7039 2012-07-23

  • 黑河流域不同荒漠类型植被年生态调查资料(2013)

    2013年9月底10月初,黑河流域典型区荒漠类型植物停止生长期,进行年终生态调查。 共有8个调查观测场,分别是:山前荒漠、山前戈壁、中游荒漠、中游戈壁、中游沙漠、下游荒漠、下游戈壁、下游荒漠,大小为40m×40m。 在每个观测场固定3个20m×20m的大样方,命名为S1、S2、S3,进行灌木定期调查;每个大样方固定4个5m×5m的小样方,命名为A、B、C、D,进行草本调查。

    10974 2014-01-10

  • 南极先锋植物覆盖分类数据(2017-2018)

    南极半岛也叫“帕默尔半岛”或“格雷厄姆地”。位于西南极洲,是南极大陆最大、向北伸入海洋最远(南纬63°)的大半岛,东西濒临威德尔海和别林斯高晋海。南极半岛被称为南极洲的“热带”。这里属于典型的副极地海洋性气候,与南极大陆相比,是南极洲最暖、最湿的地区之一,边缘区域的岛屿分布有少量的先锋植物,主要以苔藓和地衣为主。南极半岛及周边植物丰度数据产品通过实测光谱匹配遥感影像,应用纯像元PPI提取出苔藓、地衣、岩石、海、积雪的端元波谱。应用线性混合模型LMM(Linear Mixture Model)计算得到。菲尔德斯半岛特色植被覆盖度根据其与丰度的相关线性关系获得。

    3576 2019-10-25

  • 荒漠植物群落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及分布特征调查资料(2014)

    在前一项目布设在黑河下游的3个荒漠不同类型调查观测场外部,选择与观测场平均长势和大小一致的不同种类荒漠植物,进行了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全根法调查。干重为80℃下的烘干重量,根冠比为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干重比值。种类有:沙拐枣、红砂、黑果枸杞、泡泡刺、苦豆子、骆驼蓬、柽柳等。

    10084 2016-01-09

  • 黑河流域大满灌区三次灌水农田及周边土壤剖面含水率数据(2013)

    根据所选田块及其周围区域特点,在玉米田块中布置一根Trime管,另在垂直于田间小路方向上布置3根Trime管,TDR垂直方向监测土壤含水率时,以每10cm为单位向下监测。地理位置位于大满灌区农田,数据包括盈科灌区所选一农田块三次灌水后农田及其周边土壤含水率(TDR监测),灌水后加密监测,24小时内每隔3小时监测一组,之后5天为每天3组,5-10天为每天两组,10-15天为每天一组。

    10393 2015-01-06

  •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非均匀下垫面地表蒸散发的多尺度观测试验-通量观测矩阵数据集(1号点自动气象站)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10日至9月17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1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盈科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蔬菜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582E, 38.8932N,海拔1552.75m。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架设在5m处,朝向正北;气压与翻斗式雨量计分别安装在2米、10米处;风速与风向传感器架设在10米,朝向正北;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6米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表面温度传感器安装在6米处,支臂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表0cm和地下2cm、4cm、10cm、20cm、40cm、60cm和100 cm处,并距离气象塔2米的正南方;土壤水分传感器分别埋设在地下2cm、4cm、10cm、20cm、40cm、60cm和100cm处,并距离气象塔2米的正南方;土壤热流板(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 cm处,其中两块埋设在棵间,一块埋设在植株下面。红外表面温度传感器为垂直向下,在 8月6日后有一个(IRT_2)红外倾角调整为天顶角50°。观测项目有:空气温湿观测(Ta_5m、RH_5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Rain)(单位:毫米)、风速(WS_10m)(单位:米/秒)、风向(WD_10m)(单位:度)、辐射四分量(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 多层土壤水分(Ms_2cm、Ms_4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60cm、Ms_100cm)(单位:百分比)和多层土壤温度(Ts_0cm、Ts_2cm 、Ts_4cm 、Ts_10cm、Ts_20cm、Ts_40cm、Ts_60cm、Ts_100cm )(单位:摄氏度)。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0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2-6-10 10:30;(5)命名规则为:AMS+站点编号 。 多尺度观测试验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6),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Xu et al.(2013)。

    12845 2016-07-08

  • 黑河流域分水历程调查资料

    黑河水文数据:黑河分水历程的调查资料。 调查方法:现场调研、访谈、资料搜集及电子化; 内容概述:本资料包含清华大学对黑河分水历程调查所获得的文献、文档及调研报告资料,主要包括分水方案制定当事人周侃先生的访谈记录。 时空范围:1950-2010;黑河流域

    8977 2017-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