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Stefan方程的多情景多模型青藏高原未来土壤冻结深度数据集(2007-2017,2046-2065)

    土壤冻结深度(SFD)是评估冻土区水资源平衡、地表能量交换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变化所必需的,是冰冻圈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对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都至关重要。 本数据是基于Stefan方程,对CanEMS2 (RCP 45和RCP85)、GFDL-ESM2M (RCP26、RCP45、RCP60和RCP85)、HadGEM2-ES(RCP26、RCP45和RCP85)、IPSL-CM5A-LR(RCP26、RCP45、RCP60和RCP85)、MIROC5(RCP26、RCP45、RCP60和RCP85)和NorESM1-M(RCP26、RCP45、RCP60和RCP85)等多模型不同情景下,利用逐日气温的预测数据及E-factor数据,获得2007-2065年空间分辨率为0.25度,青藏高原区域年平均土壤冻结深度数据集。

    2629 2022-04-21

  • 中国站点尺度天然径流量估算数据集(1961–2018)

    中国站点尺度天然径流量估算数据集,包括全国多个水文站1961–2018年月值天然径流量(数据将继续更新),数据为ASCII格式。该数据是基于VIC(The 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分布式水文模型,结合参数不确定分析、流向校正和统计后处理等数据质量方法重建的,是中国长时序、高质量与时间连续的天然河川径流资料。研究中涉及到的全国水文站分别约有83%和56%水文站的NSE值、KGE值大于0.70。偏差校正后全国站点平均偏差百分比从约17%降至2%,NSE与KGE平均值分别为0.85与0.91。该天然径流数据集质量较高,可以为变化环境下水文过程模拟与水资源综合管理提供重要基础数据与科学服务。

    3916 2021-08-01

  • 中国西部逐日1 km全天候地表温度数据集(TRIMS LST-TP;2000-2021)V2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作为地表能量平衡中的主要参数,表征了地气间能量和水分交换的程度,广泛应用于气象气候、水文、生态等领域的研究中。青藏高原的陆地-大气相互作用等研究,迫切需要较长时间序列和较高时空分辨率的全天候地表温度数据集。然而,该区域较为频繁的云覆盖特征,使现有卫星热红外遥感地表温度数据集的使用受到较大的局限。 相较于2019年发布的前一个版本——中国西部逐日1km空间分辨率全天候地表温度数据集(2003-2018)V1,本数据集(V2)采用了一种新的制备方法,即基于新型地表温度时间分解模型的卫星热红外遥感-再分析数据集成方法。方法的主要输入数据为Aqua MODIS LST产品和GLDAS等数据,辅助数据包括卫星遥感提供的植被指数、地表反照率等。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卫星热红外遥感和再分析数据提供的地表温度高频分量、低频分量以及地表温度的空间相关性。 评价结果表明,本数据集具有良好的图像质量和精度,不仅在空间上无缝,还与当前学术界广泛采用的逐日1 km Aqua MODIS LST产品在幅值和空间分布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以MODIS LST为参考值时,该数据集在白天和夜间平均偏差(MBE)分别为-0.28 K和-0.29 K,偏差标准差(STD)分别为1.25 K和1.36 K。基于青藏高原和黑河流域的6个站点实测数据的检验结果表明,晴空条件下,本数据集在白天/夜间与实测LST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MBE为-0.42~0.25 K/-0.35~0.19 K;均方根误差 (RMSE)为1.03~2.28 K/1.05~2.05 K;非晴空条件下,本数据集在白天/夜间的MBE为-0.55~1.42 K/-0.46~1.27 K;RMSE为2.24~3.87 K/2.03~3.62 K。与V1版本的数据相比,两种全天候地表温度均在空间维度上表现除了空间无缝(即无缺失值)的特性,且在大部分区域内,两种全天候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和幅值均与MODIS地表温度高度一致。然而,在AMSR-E/AMSR2轨道间隙亮温缺失的区域内,V1版本的地表温度产生了低估。TRIMS地表温度与V1版本地表温度在AMSR-E/AMSR2轨道间隙外的质量接近,而在轨道间隙内前者的质量更加可靠。因此,建议用户使用V2版本。 本数据集的时间分辨率为逐日2次,空间分辨率为1km,时间跨度为2000年-2021年(注:通过外推方式将缺少Aqua MODIS LST产品时段内的全天候地表温度补齐)。本数据集的空间范围包括青藏高原为核心的我国西部及周边地区(72°E-104°E,20°N-45°N)。因此,本数据集的缩写名为TRIMS LST-TP(Thermal and Reanalysis Integrating Moderate-resolution Spatial-seamless LST – Tibetan Plateau),以便用户使用。

    12394 2019-12-21

  • 中国陆域及周边逐日1km全天候地表温度数据集(TRIMS LST;2000-2021)

    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是地球表面与大气之间界面的重要参量之一。它既是地表与大气能量交互作用的直接体现,又对于地气过程具有复杂的反馈作用。因此,地表温度不仅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因子和掌握气候变化规律的重要前提,还是众多模型的直接输入参数,在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如气象气候、环境生态、水文等。伴随地学及相关领域研究的深入和精细化,学术界对卫星遥感的全天候地表温度(All-weather LST)具有迫切的需求。 本数据集的制备方法是一种基于新型地表温度时间分解模型的卫星热红外遥感-再分析数据集成方法。方法的主要输入数据为Aqua MODIS LST产品和GLDAS等数据,辅助数据包括卫星遥感提供的植被指数、地表反照率等。方法充分利用了卫星热红外遥感和再分析数据提供的地表温度高频分量、低频分量以及地表温度的空间相关性,最终重建得到较高质量的全天候地表温度数据集。 评价结果表明,本数据集具有良好的图像质量和精度,不仅在空间上无缝,还与当前学术界广泛采用的逐日1 km Aqua MODIS LST产品在幅值和空间分布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当以MODIS LST为参考时,该数据集在白天和夜间的平均偏差(MBE)为0.08K至0.16K,偏差标准差(STD)为1.12K至1.46K。基于分布于黑河流域、东北、华北和华南地区的15个站点实测数据的检验结果表明,其MBE为-0.06K至-1.17K,RMSE为1.52K至3.71K,且在晴空与非晴空条件下无显著区别。 本数据集的时间分辨率为逐日2次,空间分辨率为1km,时间跨度为2000年-2021年(注:通过外推方式将缺少Aqua MODIS LST产品时段内的全天候地表温度补齐);空间范围包括我国陆域的主要区域(包含港澳台地区,暂不包含我国南海诸岛)及周边区域(72°E-135°E,19°N-55°N)。本数据集的缩写名为TRIMS LST(Thermal and Reanalysis Integrating Moderate-resolution Spatial-seamless LST),以便用户使用。需要说明的是,TRIMS LST的空间子集TRIMS LST-TP(中国西部逐日1 km全天候地表温度数据集(TRIMS LST-TP;2000-2021)V2)同步在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发布,以减少相关用户数据下载和处理的工作量。

    11781 2021-04-09

  • 北极地区植被与冻融变化关系分布图(1982-2015)

    北极多年冻土区作为全球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之一。北极地区变暖的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两倍,引发北极多年冻土的快速变化。1982-2015北半球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NDVI变化数据集,时间分辨率为每5年一期,覆盖范围为整个环北极国家,空间分辨率为8km,以多源遥感、模拟、统计和实测数据为基础,使用GIS方法和生态学方法结合,量化了北半球多年冻土对生态系统的调节服务功能,其所有数据进行了质量控制。

    1556 2022-07-04

  • 基于ICESat-2的南极数字表面高程模型(2019年5月)

    南极数字表面高程模型(DEM)对于人类活动、陆冰形态监测和物质平衡估算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新一代激光雷达高度计ICESat-2生成一个新的且具有明确时间戳的南极DEM,该DEM覆盖冰盖和冰架区域。采用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共计约47亿个ICESat-2观测点,利用时空拟合法估算了南极在500米和1公里分辨率下的表面高程,总体空间分辨率为500米。该方法可以估算74%的南极表面高程,剩下的高程信息通过克里金插值获取。采用美国NASA发布的OIB机载飞行数据进行该DEM的精度验证(之后称之为ICESat-2 DEM)。总体而言,ICESat-2 DEM的平均偏差约为-0.19米,均方根偏差约为10.83米(来自500万个时空匹配的观测点)。ICESat-2 DEM的精度和不确定度与表面坡度和粗糙度有关,在内陆冰盖处有更为可靠的观测结果。ICESat-2 DEM与原有基于卫星高度计、光学像对和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生成的南极DEM具有一定的可比性。ICESat-2 DEM的高精度和明确的时间戳使得其补充了现有的南极DEM数据集并且可以应用于其他科学课题。

    361 2021-06-11

  • 东南极沿岸至冰穹A的PANDA自动气象站网观测数据(1989-2021)

    自动气象站已经被证明是监测冰川/盖近地表气象要素来确定表面能量收支从而量化冰川/盖消融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强有力的工具。本数据集介绍了PANDA断面自动气象站网络,该网络共包括11个自动气象站(AWS),中山站,Panda 100,Panda 200,Panda 300,Panda 400,泰山站,Eagle,Panda 1100,Dome A,昆仑站和Panda S,该断面网络横跨Prydz湾- amery冰架-Dome A地区,从海岸到东南极洲冰盖的顶部。该网络断面大致沿经度~77°E,纬度范围为69.37°S-82.33°S,覆盖了东南极地区所有的地理和气候单元。该网络中所有自动气象台每隔1小时测量一次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速和风向,部分自动气象站还能测量地表温度和短波/长波辐射。所有的自动站数据是通过ARGOS系统实时传输的。数据质量是非常可靠的,其中Dome A及Eagle站等数据已经被广泛使用。目前该数据集已经被我们更新到2021年,除中山站和Panda S外,其余各站都是多层观测,主要为有1/2/4/6m四种高度,数据已经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我们将计划每年更新一次,该数据集对南极地区气候变化估计、极端天气事件诊断、数据同化、天气预报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172 2022-07-13

  • 不同RCP情景下三极多年冻土范围后处理集合产品(2046-2065)

    三极多年冻土范围原始数据通过GCM模型模拟生成,原始数据来源于http://www.cryosphere.csdb.cn/portal/metadata/5abef388-3f3f-4802-b3de-f4d233cb333b。本数据集包含了未来2046-2065年间不同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下的未来情景预估,包括RCP2.6情景、RCP4.5情景、RCP8.5情景。原始数据内容是青藏高原的永久冻土和季节冻土的空间范围,数据格式为NetCDF4格式,数据空间分辨率为0.5°,时间分辨率为年。本研究工作通过对其进行数据格式转换、空间插值等后处理操作,生成了NetCDF4格式的多年冻土范围数据,其空间分辨率为0.1°,时间分辨率为年,时间范围为2046-2065年,多年冻土用1表示,季节冻土用0表示。

    801 2022-07-12

  • 不同RCP情景下三极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后处理集合产品(2046-2065)

    三极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原始数据通过GCM模型模拟生成,原始数据来源于http://www.cryosphere.csdb.cn/portal/metadata/5abef388-3f3f-4802-b3de-f4d233cb333b。本数据集包含了未来2046-2065年间不同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下的未来情景预估,包括RCP2.6情景、RCP4.5情景、RCP8.5情景。原始数据内容是青藏高原冻土区活动层厚,数据格式为NetCDF4格式,数据空间分辨率为0.5°,时间分辨率为年。本研究工作通过对其进行数据格式转换、空间插值等后处理操作,生成了NetCDF4格式的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其空间分辨率为0.1°,时间分辨率为年,时间范围为2046-2065年,单位为cm。

    650 2022-07-12

  • 三极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后处理产品(1990-2015)

    三极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融合了两套数据产品,主要参考数据为通过GCM模型模拟生成的1990-2015年活动层厚度逐年值。本数据集的数据格式为NetCDF4格式,数据空间分辨率为0.5°,时间分辨率为年。参考校正数据集为利用统计和机器学习(ML)方法模拟得到2000-2015年的活动层厚度平均值,数据格式为GeoTIFF格式,空间分辨率为0.1°,数据单位为m。本研究工作通过对两套数据进行数据格式转换、空间插值、数据校正等后处理操作,生成了NetCDF4格式的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数据,其空间分辨率为0.1°,时间分辨率为年,时间范围为1990-2015年,数据单位为cm。

    1002 2022-07-12